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如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宜宾峰会”会议综述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3-03-28

导读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高标准绘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蓝图”。2022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宜宾区域优势明显,正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2021年宜宾全市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经济总量居于四川省第三位,增速居四川第一位。同时,宜宾是一个2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也坐落在中国宜宾。


在助推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中,金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的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于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联合举办线上“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宜宾峰会”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及教授、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杨继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先后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IMI理事长庄毓敏出席并致欢迎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IMI副所长涂永红主持。


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中,金融支持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成渝双城经济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何?金融如何助力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整理了与会嘉宾的核心观点,形成综述,以飨读者。


以下为会议综述: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引领引领下,川渝地区近年来突出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促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保持质升量长。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决策部署。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银行原行长郭建伟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确定的内陆经济发展开放高地,是陆海贸易通道,有中欧班列,也和“一带一路”有紧密联系。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郭彪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对宜宾也是很大的机遇,一方面是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支持宜宾创建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等定位,要加快发展以确保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是宜宾本身的定位、文化和发展优势、创新能力和人才保障以及过去在产业金融方面的发展,为宜宾提供了良好的产融合作基础。


 2

金融支持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聚效应明显、梯级层次突出、高校多、人口多、基础设施较好、创新意识较强,具有创新改革的魄力,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金融支持产业融合发展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IMI学术委员、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兼特别顾问范希文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两方面的缺失和四个基本环境特点,西部地区可加以借鉴。具体来讲,关于缺失方面,第一,从金融本质说,风险收益匹配机制长期被各种因素不断地干预,导致金融体系偏离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第二,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第二个缺失是风险承担者和风险投资决策者之间的分离现象严重。关于基本环境,第一,从金融角度看,这几年利差趋势收窄,风险溢价不断压缩,风险不像之前那样被收益充分覆盖;第二,自2017年资管新规的推出,各种新规相继而出,监管趋严,甚至在某些地方有过度趋严的趋势;第三,私人资本的活跃程度受到了一定的抑制;第四,风险承担机制不健全。


IMI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表示,当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西部金融特色还有待发掘和提炼。针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布局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总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举措,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西部金融的“金字招牌”。二是西部金融发展还需要研究支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以县城为载体的发展新格局离不开金融的服务与支持,努力解决以县域为重要载体城镇建设资金难题。三是数字金融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四是融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整体金融信用环境较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


四川大学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宜宾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高德友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相比中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二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中顶尖高校较少,高校优势科研领域与地区产业优势结合不紧密。三是成渝两地的优势产业相似度太高,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不足,相对优势的产业缺乏优势品牌,产业都集中在几个领域,造成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等现象。四是本土知名大风投公司缺乏。


郭彪指出,宜宾目前仍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金融总体水平较低,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制度还存在障碍,信用建设不充分,加剧企业融资难;第二,固定投资增长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速放缓,传统制造业出现增长乏力趋势,新开工的项目投资下降;第三,传统的信心产业预期不稳,疫情下白酒终端产品线竞争加剧。


宜宾市江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铁强以江安县为例,介绍了县城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他首先介绍了江安县情况,江安县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县”,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县域内有一座化工园区,主要产业是传统氯碱化工以及锂电配套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等。也提出了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西部地区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急需大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以江安县为例,得益于锂电产业大发展,江安县化工产业发展很快,近年来许多大型项目陆续落地,但和东部地区相比,我们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滞后,产业招引培育的投入压力也很大。二是县域融资能力弱。西部地区县级国资平台能达到AA征信评级的相对较少,县级国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很弱,融资中非标产品多,债务结构很差。近几年各级对融资的监管趋严,县域融资更加困难。土地市场持续低迷,也让县域发展建设的资金更加匮乏。三是市县互动缺乏有效机制。目前市县互动,由市级国资带动区县国资缺乏有效机制。以宜宾市为例,市级优质的国资国企缺乏渠道支持县域发展建设,如宜发展集团征信评级为AAA,但优质征信一直没能充分利用起来支持县域发展,对县域辐射带动有限。


 3

成渝双城经济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何?

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相呼应,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最关键是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地方金融研究室主任何青认为,未来要通过发展高端的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层次的产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等方式相互融合,相互带动,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类似的,赵锡军指出,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把成渝地区发展融入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格局中,就要考虑到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如果要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样,现在所欠缺的是要寻找在其所在行业或产业中处于第一梯队或者有潜力成为第一梯队、甚至国际性巨头的核心企业,可以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和行业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产业布局和产业融合方面下功夫,否则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企业都是属于相对比较常规的和传统的领域,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缺乏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没有产业基础就不会有金融发展空间,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认为,要形成成都重庆金融市场发展,首先要围绕着产业发展进行推进,第一,做好长江经济带这篇大文章,要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要吸引资金和全球产业向四川重庆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形成一种有深度发展的产业分工布局。第二,利用好成都在电子科技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高新产业创新发展。第三,从对外连接来看,成都和重庆在“一带一路”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渝新欧的通道,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具体来讲,嘉宾们也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分析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黄隽介绍了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格局和居民文旅消费模式的很多新变化。第一,市民旅游本地化。受疫情影响,出境游和跨省游受到很大限制,市民本地游、周边游趋势增强,城市休闲、乡村度假成为北京居民旅游娱乐的新方式和新常态,本地居民成为了当地旅游目的地主要的游客。第二,外地游客旅游居民化。外地游客的旅游方式呈现本地居民化特征,表现在外地游客在旅游地点选择和行为偏好上越来越接近本地人,体现了外地游客对原真性的文化体验的重视。第三,小而美的景点成为时尚新地标。旅游目的地从传统的自然风情、知名古迹等变成了人文艺术、阅读空间、创新零售、新消费场景等,越来越体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景点成为展现城市新面貌、锋尚新趋势的地标。第四,数字经济新业态成为文旅产业核心力量。数据显示,全国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长是6个多小时,其中约60%的时间都花费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这样的文化消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跨越知识背景,跨越财富,地位大大提高。数字时代人人每天都在大量文化消费,人人都是需求者和供给者。宜宾要突出本地资源禀赋,加大优精特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文旅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指出,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决定全球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决定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领域以及迫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断的核心力量。中国在构建和培育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和全创新链体系方面存在着问题和短板,基于此,他提出了三条改革思路,如真正着力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利用美国和其他国家间利益竞争空间以及联合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组建全球的集成电路同盟体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从地域文化来看,四川和重庆的大消费产业具有非常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未来,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可以从进一步完善大消费环境、推动成渝区域自身消费升级和重点打造消费领域和消费金融领域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4

金融如何助力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

金融支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黏合剂”,与会嘉宾纷纷为金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献计献策。何青指出,金融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一、在风险和收益匹配的情况下鼓励创新,为产业发展培育创新的环境,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二、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带动周边城市贵阳、昆明、遵义等成为一个集群式的金融中心,在信息共享、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市场一体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建设金融生态。三、完善传统金融和新兴金融,使得金融要素在不同行政区自由流动。四、加强金融人才吸引、完善人才制度,从而吸引新的产业,实现人才和产业的相匹配。五、配合完善生态环境和法治建设,在新兴金融领域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同时加强金融科技为产业赋能。六、围绕长江经济带的大保护,建立绿色金融的分类机制,在完善信息披露和绿色标准的情况下发展环保产业,同时助力碳金融市场。七、在普惠性和农业现代化中,通过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建立农村-城市地区经济间的紧密联系。八、要发展消费金融、文化金融和农村金融,通过金融来助力消费升级,释放消费能力,触动推动乡村振兴。参考国际经验,范希文指出,成渝地区在金融中所能做的事有:第一,推进金融创新,参考国外的MLP、YieldCo、REITs等金融实体形式,把运营性金融资产和开发性等业务分离出来;第二,实行项目融资,围绕项目融资建立完整高效的招投标机制和定价机制,根据当地的项目情况、法律环境以及融资成本,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渐形成一种吸引国有和私人资本的机制,从而保证投资人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有吸引力的最低回报;第三,发展供应链金融,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使各机构都可以参与,同时风险与回报相匹配的供应链体系;第四,针对西部金融中心对“一带一路”的意义,打造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的跨境金融;第五,发展绿色金融,从国际经验来看,可分为建立绿色金融的分类机制、建立与减排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与建立绿色金融的基准这三个步骤。


郭建伟提出要建设供应链金融中心,还要发展数字金融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中心、跨境金融中心普惠金融、消费金融中心,推动建立西部金融中心。周道许提出了几点优化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议:一是吸引金融人才,依托国内外,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成渝金融人才库,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西部金融中心高端智库,建立国际金融专家顾问。二是发展绿色金融,成渝地区涉农区域较大,可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文化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试点,打造西部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三是数字赋能金融,成渝地区作为中国金融数据储存和计算的重要区域,数据优 势得天独厚,要积极推进金融科技领域研究成果在成渝地区率先落地应用,将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为中国金融科技高地。四是金融安全发展,保障金融安全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使命,对实现成渝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郭彪提出,一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强企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联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以多样化需求开展差异化金融服务。二是以资管为核心,做强、做大五粮液金融板块。支持五粮液集团按照做大金融资产、做好金融平台、做强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财务公司、产业基金等产业金融。三是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增强金融支持力度,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更加稳固的核心企业+战略合作伙伴链网,提高核心企业信贷资金向上游企业支付效率,构建现代产业集群生产贸易物流等全程的综合金融支持体系。四是引入多方主体,建设金融风险分摊机制。


赵锡军认为,金融服务方面,对于创新能力有极大支撑的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相对薄弱,目前其规模、结构难以支撑具有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成渝经济圈。因此,成渝地区除了要有自己重要的核心金融机构之外,还要有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供应,特别是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考量,建议在成渝地区再开设一家证券交易机构,主要从事证券化产品及创新性产品的交易,以推动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西部地区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甚至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向国际扩散和融合。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杨继瑞指出,金融业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要穿透性挖掘和动态性跟随成渝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在金融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发展中寻求新站位,同时以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互派与交流构建新的竞合机制。高德友提出,一是金融赋能高端产业,提升投资的专业性、主动性、精准性、把控性,打造引领性的高端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机制。三是积极引领金融和创投机构支持地方政府前瞻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的大设施大平台,积极参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四是超前布局,全力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和金融政策的能力,提升金融管理水平、投资水平和预测水平,以及把控金融政策和风险的能力。


铁强结合县城发展现状的实践,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需要探索新的融资手段。县域可用融资手段有限,需要在融资模式上有创新的产品、方法,更好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供给资金。二是,加强市县互动,市级国资支持县级国资。目前宜宾市正在设计方案,让宜发展集团和几个重点区县的国资建立股权合作,利用宜发展集团的优质征信更好支持区县经济发展,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助力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各金融主体的金融支持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金融机构已有丰富实践经验。华西证券副总裁黄明介绍,华西证券对支持成渝地区产融发展的举措主要包括:一是“融智”服务,华西证券对全国情况和上市公司情况非常了解,可以通过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上市公司研究为地方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融资服务,华西证券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帮助地方企业发行债券,使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提升企业规范性、公开性。三是投资服务,华西证券通过华西证券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管理的产业基金,投资扶持当地重点产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自有资金投资基金当地的债券。四是引资服务,华西证券作为全国性的券商,对全国上市公司非常了解,这种情况下华西证券可以结合包括宜宾的重点发展产业方向,实现靶向招商。锦泰财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任瑞洪提出,锦泰财产的实践包括:1、强化保险机构联动,为区域发展“添活力”。联合川渝两地法人财险保险机构在共保和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合作;联合川渝地区法人保险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相关机构支持川渝地区城市建设,服务社会民生以及乡村振兴。2、强化保险服务联动,为区域发展“添保障”。为成渝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城市发展、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提供保险保障。3、强化资金联动,为区域发展“添动力”。在保险资金运用层面,与川渝地区法人保险机构加强合作;在项目投资层面,参与并引领保险资金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4、强化要素联动,为区域发展“减负担”。推出线上出单投标保证保险,因成本低、效率高、信用好等特点,得到广大客户认可。在宜宾市的实践中,锦泰财险在宜宾创新涉农保险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肯定,利用保险保障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纾困,参与并引领保险资金投资宜宾市重要项目建设。对金融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他也建议研究成渝地区保险业一体化建设,推动设立成渝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的营商环境以及探索保险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机制。宜宾市新兴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艾兴乔认为,宜宾的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找准赛道,规范投决。产业方向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兴衰,主打产业决定着城市经济基础和财政实力。以几个发展迅速的城市尤其是合肥为例,他建议适当学习合肥政府与国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联合研判,以规划好产业发展未来。宜宾目前也正在进一步形成自身的产业集群和生态。二是要精细管理,提质增效。各金融主体的金融支持可能是目前宜宾支持产业发展、推动产融结合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作为国之重器的国有企业,更要发挥好国民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因此国有资本的运作管理、保值增值格外重要。宜宾正在不断探索综合考核机制和跟投机制,避免粗放式的投资和补贴式的政府投入。三是要精准投入,有的放矢。他指出目前政策已经释放出了一系列积极信号,但是现实情况是基于产业链冲击、消费需求萎缩与商品供给不协调,企业的融资并没有发出响应政策的积极信号。他梳理指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持续,企业正面临融资动力不足或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产业链与资本市场的复苏终将到来。投资要精准,好钢用在刀刃上。

内容整理:赵国君、孙宁、强皓凡、虞思燕、孙元元、田林加、张必佳、丁羽佳、程静、李明、柳雅静、肖雨、刘嘉璐、赵秦艺、马吉娟、潘颖颖、任堉秸

本文监制:崔甜甜、安然

版面编辑  徐诗惠

责任编辑  蒋旭、李锦璇

总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F总裁:如何促进国际支付体系的现代化

CIPS总裁许再越:运用金融科技更好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推进 ——《当前形势下的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和人民币展望》主题报告发布

鄂志寰:从国际货币竞争格局角度评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信心胜于黄金——《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汇率的均衡》主题报告发布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